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,由西南地区建筑类高校联盟主办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承办、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协办的“第十二届西南地区建筑类高校教育学术研讨会”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。本次会议以“需求锚定、AI赋能与成果转化”为核心议题,汇聚了来自40余所联盟高校的专家学者、教师代表及行业领军人物,共同探讨数字化、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建筑教育的挑战与机遇。

大会合影
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由院长杨毅教授带队,吴志宏副教授、段文副教授、曾巧巧副教授、赵虎副教授、邓智骁老师等六人组成代表团参会,并在联盟筹备会议、主旨报告、分论坛演讲等多个环节发出“昆工声音”,展现了我院在建筑教育前沿探索中的积极姿态与学术影响力。

我院教师参会照片
联盟倡议:凝聚共识,推动范式转型
10月17日晚,联盟各单位代表召开筹备会议,围绕《2025西南地区建筑类高校联盟倡议书(草案)》进行深入讨论。我院杨毅院长作为联盟副主任委员,在会上提出:“建筑学教育应植根地域文化,回应气候与环境挑战,探索具有西南特色的现代建筑语言与发展路径,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设计人才。”
这一观点与倡议书中“秉持文化自信,彰显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”的倡议高度契合,强调在AI与技术融合的浪潮中,不能失去建筑的人文内核与地域认同。杨毅院长的发言引发与会代表的广泛共鸣,标志着西南地区建筑教育正从传统模式向“开放融合、智能驱动、扎根文化、面向未来”的新范式集体转型。

杨毅教授发言
主旨报告:跨界对话,启迪思维
10月18日上午,大会主旨报告在西南民族大学智远楼丽泽堂举行。同济大学袁烽教授在《非在地的地质性——走向另一种风土建筑》中,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重构地域建筑的空间逻辑与文化表达;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院长在《精准适配——可持续城镇化的解决方案》中,提出以数据驱动城市治理与空间优化。
我院杨毅院长作为大会主旨环节主持人,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准点评与深度延展。他阐释道,从袁烽教授小尺度的、基于地质的建筑思考,到王凯院长大尺度的、关乎系统的城市规划方案,正构成了一幅从“营造”到“治理”的完整思想图谱。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野融合,正是我们应对复杂建成环境挑战、推动建筑教育范式革新的关键所在。

杨毅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
分论坛报告:昆工实践,精彩纷呈
在下午举行的“AI赋能与建筑教学新范式跃迁”分论坛中,我院四位教师分别发表专题报告,展现了我院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方面的前沿探索。
建筑系系主任吴志宏老师系统介绍了我院在AI辅助设计教学方面的系统化实践,包括参数化生成设计、环境性能模拟、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方向的教学案例。他指出,AI不仅是工具,更是设计思维的重构媒介,教学中应注重“逻辑建构—数据训练—结果批判”的全流程训练,培养学生对智能设计的批判性使用能力。

吴志宏副教授汇报:昆明理工大学AI设计研究的教学实践
段文老师以《人居环境史纲》课程为例,系统介绍了我院在“人智交互(HAI)”教学改革中的三个阶段演进:从传统课堂到混合式教学,再到智能化教学。她提出,在学分压缩的背景下,课程目标应重构为“价值塑造-能力培养-知识传授”的优先级顺序,通过“雨课堂”AI学习空间实现个性化学习与人智双向互动。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学习自主性,也为理论类课程在AI时代的转型提供了“昆工方案”。

段文副教授汇报:学分压缩背景下人智交互驱动的建筑类专业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
赵虎老师直面建筑评图中“感觉不对”的玄学困境与AI生成图的逻辑缺失问题,提出以科学哲学为基础,构建“实证式设计”教学框架。他创新地将论文精读“六步法”迁移至设计教学中,引导学生从问题定义、验证路径规划到数据驱动迭代,实现设计过程从“黑箱”到“白箱”的转型。他强调,AI时代的建筑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与理性思维,使其成为“能驾驭工具,而非被工具驾驭”的未来建筑师。

赵虎副教授汇报:当建筑学遇上AI:从“感觉”走向“实证”的教学转型
曾巧巧老师分享了我院将建筑测绘教学与竞赛、遗产保护相结合的成功经验。通过实地测绘、数字化重构与竞赛输出,学生不仅在技术上掌握先进测量与建模方法,更在文化理解上深化对西南地区历史建筑价值认知。这一模式实现了“教学—竞赛—科研—社会服务”四维联动,是建筑教育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。

曾巧巧副教授汇报:以教促赛·遗产赋能——基于建筑测绘教学实践的“大学生历史研究赛”平台建设
研讨成果与未来展望
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,更是西南建筑教育共同体凝聚共识、共谋发展的重要契机。通过与会各单位的深入讨论,形成了以“需求导向、AI赋能、协同融合、文化自信”为核心的建筑教育发展路径。
面对时代变革,建筑教育唯有主动求变,方能育见未来。本次成都之行,我院教师不仅展示了在AI教育、地域建筑、遗产保护等方向的探索成果,也与兄弟院校建立了更深入的合作意向。未来,我院将继续秉持“扎根西南、融汇科技、传承文化、面向国际”的办学理念,为构建面向未来的建筑教育新体系贡献“昆工智慧”与“昆工力量”。